往年的长假,不是在堵车,就是在堵车的路上,或者在目的地人从众。
而今年,大家在目的地的选择上,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纷纷避开那些热门的旅游城市,反而转而前往小众、非著名旅游小城或县域进行度假。
比如这张五一假期冷门城市排行图在小红书上获得了上万的收藏与点赞:
这种前往冷门目的地的旅游方式的特点是追求安静、清闲的度假体验,不打卡、不逛景区、不做攻略,更注重个人放松和享受假期。
这不是空穴来风,许多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表达了他们对这种「反向旅游」的态度:
「平时上下班已经够挤了,放假还要去人山人海的地方,那不等于没放假吗?」
「玩嘛,去哪儿不是玩?别人挤在苏州,我们在天水吃麻辣烫;别人在杭州挤得水泄不通,我们在汕尾抓鱼,多自在。」
反向旅游的心态,也体现在消费观上:
一方面是个性化消费趋势,年轻人更愿意追求独一无二的旅行体验,愿意为定制化的服务和产品买单。
另一方面是消费时更加理智,他们寻找性价比高的旅游目的地,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对经济实惠和价值的追求。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年轻人新的消费趋势和生活态度。
如果你是正在从事旅游业(包括特产、餐饮、酒店)的商家,一定不要错过这篇文章。因为我们将为你分享更多关于年轻人反向旅游的心态,以及生意增长的干货内容,我们坚信每个旅游业相关的生意都值创造更多价值。
分享之前,我们向您发出诚挚的邀请,在5月21日,有赞春季发布会上,我们将会分享更多商家案例与先进的经营工具,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反向旅游成趋势,年轻人要的是情绪价值
对于每一个走红的旅游目的地,「人山人海」并非仅是修辞上的夸张,它象征着一种超脱于数量的、几乎悬浮的无根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假期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体验。
五一杭州东站盛况
于是在今年五一,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所谓的热门旅游目的地,而是挖掘冷漠的三四线小县城,在随遇而安的气氛中,找到久违的亲近。
比如在求佛祈福选择上,当洛阳的龙门石窟、敦煌的莫高窟和大同的云冈石窟被游客挤得水泄不通时,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和永靖县的炳灵寺石窟却显得格外宁静。
「在热门景区,神仙都忙不过来,去人少的地方,神仙看你也新鲜,灵的很。」某网友在小红书吐槽。
同样持此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在《2024“五一”旅游趋势洞察报告》中,四线及以下城市旅游、县域市场酒店、景区门票预订订单分别同比增长140%、68%、151%,均跑赢全国大盘。
年轻人选择反向旅游,其实是在选择一种「被尊重、被重视」的情绪价值,比如去年爆火的淄博烧烤和哈尔滨,正是很好解答了服务业的落地问题。
以哈尔滨为例,元旦3天假期,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两个数字双双达到历史峰值。
爆火现象的出现看似偶然,但实际上有着走红的必备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对游客服务的极致运营:
- 把交响乐团搬进购物中心,供游客购物的同时听音乐;
- 在索非亚教堂用无人机人造月亮,让游客有更好的拍照体验;
- 在松花江安排冰上气垫船,让每个游客都能「溜冰」;
- 本地市民免费拉客提供服务等等。
这些现象被广泛传播被众网友称为「真诚是哈尔滨的必杀技」。简言之,就是在文旅方面,哈尔滨官方和民间对游客做到了「有求必应」。
之前,有赞说分享过任何人在做出行为的时候,都需要满足以下3个要素:动机、能力及触发器,代入一个公式就是:
在这个模型里,当游客产生出去旅游的动机,和拥有坐飞机/动车前往目的地能力,那么触发器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关键的目标。
而哈尔滨对游客的「有求必应」就成为了一个触发器。这个触发器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不断被放大,那么爆红就是时间问题了。
其实带入所有「反向旅游」的心态,这个公式同样适用。
在那些冷门小众旅行地,野生的猴子不会追打你,黑导游黑出租也无法开枝散叶,当地的朴素民情,其实这些都是年轻人追逐反向旅游的触发器。
对于反向旅游的兴起,有赞说也咨询了有赞相关行业专家,反向旅游趋势的兴起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消费需求的变化: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消费需求正在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升级,这表明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追求热门景点的打卡,而是更加注重旅游的质量和体验
- 避免人潮和追求个性化体验:年轻一代消费者为了避开人潮,选择非著名旅游小城进行安静、清闲地度假,这种趋势反映了年轻人对旅游体验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追求68。同时,审美疲劳也是一个原因,景区同质化严重,在人们看惯了千篇一律的旅游模式后,开始寻求新的、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 性价比关注:反向旅游的流行,部分原因在于其较高的性价比。与传统旅游相比,反向旅游提供了成本效益更高的选择,同时避免了旅行中的不佳体验。
其实结合当代消费者的消费观,商家在面对反向旅游的消费者时,一定要关注是否能满足客户新需求:
在反向旅游中找到增量,是商家的必修课
反向旅游体现了年轻人的消费观,而对于商家而言,其实应该打开想象力,通过年轻人的「消费价值观」,从中梳理出对应的品牌和产品的表达,才能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更高的业绩。
比如松弛感是其中的关键。其实我们看到线下走红的商家,从场景设计,再到品牌和产品的表达,基本上都有自己很清晰的故事线,用场景来表达独特的产品特性,让你买东西的同时,感受到「松弛感」。
比如观夏,它的门店选址并不热闹,钟爱当地独特建筑,每一家新店皆因地制宜地适配门店形象与陈列。
比如观夏在北京国子监的四合院的门店,正是围绕自身的品牌与产品,利用天然存在的东方庭院元素,以最适度的触碰,渲染出一种能够展现观夏特色的空间情绪。
把这种场景故事连同产品一起输出,就会让客户产生一种独特的「松弛感」:
而我们之前分享过的酒馆商家跳海,它把「松弛感」附加给了兼职的打酒师,让那些白天拥有不同职业(医生、城管、记者等等)的人,卸下工作标签,去做一名兼职打酒师。
因为打酒师来自不同的领域,他们有各自的社交,假设每个人有20个朋友,打酒师们在这里的体验好,他们自然会把这份好体验带给朋友,这样就能吸引更多客人。
所以跳海酒馆让「打酒师」感受到松弛感后,通过打酒师自己的社交,把他们的朋友邀请到跳海。
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你会发现这就是一个线下的BBS,打酒师是那20%的社区贡献者,他们通过自己的UGC内容来搭建社群,而剩下的则被内容吸引,进而参与、消费。
也就是说,跳海通过「松弛感」,把酒馆生意里「卖酒」这个场景,变成一个空间。这个空间以兼职打酒师作为小组搭建者,把自己的美好生活方式进行分享,吸引一群同样追求美好生活的有趣灵魂。
另一方面是「陪伴」。一项对年轻消费群体动机的调查表明,发现这部分人群的消费动机可以简单归类为——买便利、买陪伴、买未来、买悦己。
这些需求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在年轻人提供服务的时候,从商家身上获取情绪价值和陪伴感是非常重要的。
以有赞商家RIO锐澳鸡尾酒为例,2018年,RIO精准洞察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推出微醺系列,为消费者打造「独处」的消费场景,将产品定义为「RIO微醺,一个人的小酒」。
为了使品牌定位深入人心,RIO携手代言人周冬雨拍摄了一系列微醺短片,演绎一个人独处的内心戏,其中传递出的「悦己」价值观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从而与品牌达成情感共振。
而当用户对RIO产生好感时,RIO在会员中心搭建了一个种草俱乐部,里面有用户UGC内容,有官方话题+用户自发话题。
他们根据产品系列对内容做了分类,因为RIO的产品针对的群体会有一些差别,这样也是让用户快速通过产品找到自己的圈子。
在RIO的种草俱乐部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用户通过分享来实现更多情绪价值的输出。
这个过程中 RIO 与客户建立了信任感,而这个信任问题一旦被建立,客户就会成为你的忠实用户并持续的在你这里消费。
以上是今天分享的内容,有赞说认为基于自身经营场景,通过客户需求去衍生更多增量市场,是2024年许多商家都需要考虑做的事情。
事实上,很多生意都是30%收入取决于所选赛道,50%收入靠努力经营,20%是额外拓展带来的收入。
有赞会为你带来高效的线上线下生意经营,降低你的经营成本